西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西平县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
实验区实验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西平县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实验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6月22日
西平县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实 验 方 案
为进一步创新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30号)要求和《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我县农村社区发展实践,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待,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机制创新为支撑,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探索具有西平特色的直达式、多样性、社会化治理新模式,推动我县社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实验背景
西平县辖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国营农场,35个城市社区,249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总人口87万,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总耕地118万亩。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要按照“绿色引领、生态立县、持续发展、美丽文明”的理念,紧紧抓住被定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的机遇,把农村社区治理与改善人居环境、美丽乡镇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农村道路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加大投入,群策群力,农村社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村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等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
(一)发展状况。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有机结合,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整洁)要求,以“整干净、摆整齐”为目标,以“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五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为内容,以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为保障,以国道、省道、县乡道、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和达标村、示范村创建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线(区)和精品村、特色村,全县各重点村已美化了墙体、绿化了道路,建起了娱乐文化广场和小游园,并对坑塘进了集中治理,使过去的污水坑塘变成了新景点和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给全县农村居民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使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存在问题。
通过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绿化、服务设施等显著增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但也存在着体育设施数量不足、活动场所利用率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公共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1.体育设施数量不足。受资金投入影响,体育设施配备数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体育器材配备数量不足,器材设置点少,一般一个行政设置一个,仅在村小学或文化活动广场集中安置几套体育设施,不能达到每个自然村一个设置点,影响了群众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活动场所利用率低。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建成以来,除每年零星几次集中活动外,没有群众自发组织、参与活动场所管理工作,且公共设施被损坏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活动室向群众开放的力度不够,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群众参与积极性低。村内主要基础设施基本由扶贫和部门财政资金承担,群众参与了项目监督、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但没有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中,不时发生风景树损坏、道路堆沙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全村整体形象。
4.社区公共空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投入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资金量不一,导致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差别很大,引起相邻社区群众的相互攀比,不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实验主题
以“强化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打造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农村”为实验主题,通过创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和运行机制,打造出特色鲜明、务实重效的现代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一)主要目标。
1.创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提高规划层次、健全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设施等措施,解决当前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不严肃、资金有限、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
2.创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完善组织管理、细化责任分工、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解决当前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组织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3.创新农村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科学定位、衔接发展、产业融合等措施,解决当前农村社区中前瞻性不足、发展不均衡、产业孤立的问题。
(二)基本任务。
1.建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机制。制定《西平县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规划》,在全县范围内明确各农村社区规划中公共空间布局规划。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在外成功人士、县内企业、普通群众等会议,宣传人人参与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群众认捐、认建、认管机制,调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落实公共设施,统筹教体、交通、文化等部门资金,力争三年内把全县农村社区文体设施、服务设施等提高一个新档次,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2.建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运行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公共空间管理,依托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组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完善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监督、村廉政监督、村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彻底把群众的气理顺了,让广大干群鼓足干劲共创辉煌。严格按照因人分工、因责任分工的要求,根据年龄、能力、岗位等明确村“两委”、“五老”等群众组织分工,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人尽其职。严格按照每月定期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村两委工作情况,坚持通过“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让全村群众真正行使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机制和制度的建立。
四、实验内容
(一)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对乡村干部进行农村社区空间建设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丰富乡村干部的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组织乡村干部到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好的地区实地学习深入学习当地开展治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学准、学透发展理念,为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健全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工作要求制定具体制度,并通过实际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坚持通过制度建设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按照工作内容、工作时限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到具体时间段,将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问责,坚持通过成效管理促进各项各项工作逐项完成。
3.坚持以人为本。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服务社区群众,坚决抵制以任何理由损害群众合法利益,将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通过完善服务推动创建工作,将作风建设成效作为完成创建工作目标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改进乡村干部作风。
(二)工作安排
1.细化工作方案(2017年7月至8月)。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将创建方案涉及内容以清单形式进行梳理,通过明确责任人、细化工作措施、限定完成时限等方式制成工作台账,逐项确定工作方案。
2.坚持分步实施(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创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做到措施一项一项落实、问题一条一条销号。2017年底前,初步形成创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有关实施方案和制度;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运行机制创制工作;2019年11月前,完成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和运行创建工作,形成一整套经验材料。
3.严格成效验收(2019年12月)。县创建领导小组将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在12月上旬进行初步验收,并利用12月中旬时间进行集中整改,力争12月下旬以最好状态迎接民政部验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的指导与协调工作,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民政、财政、教体、公安、交通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人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和协调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的创建工作,具体负责实施创建工作。同时各乡镇也要按照县里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和运行工作,有序推进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服务保障。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实验区的创建工作,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农村社区治理顶层设计,针对实验任务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细化任务分解,制定具体的措施。健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社区发展和服务功能,推动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和运行工作持续开展,推进社会建设常态化。
(三)示范引领带动。各乡镇要选取1-2个农村社区作为示范点,全力打造实施。要创新工作理念,科学定位,找准路径突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鲜活经验的农村社区,充分发挥示范社区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乡村干部参观学习、座谈研讨,不断完善示范社区经验成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把成熟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运用。
(四)保障资金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推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农村社区空间建设和运行,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机制。